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节日习俗 > 正文

嘉峪关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更新:2024-02-27 03:18:05 高考升学网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嘉峪关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嘉峪关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嘉峪关过年的风俗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挂灯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压岁钱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金昌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初七

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三、嘉峪关过年吃什么

01-

涮肉撸串两不误

嘉峪关烤羊肉

嘉峪关烤羊肉烤肉在嘉峪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就已经出现。位于嘉峪关市新城镇境内的古墓画像砖上就有烤羊肉串的场景。嘉峪关的烤羊肉讲究现切、现穿、现烤、现吃。在选料时特别讲究,羊肉必须是一年内的羊羔肉,将其肉切成片状、条状或块状,穿在铁扦子上,放在木炭或无烟煤烤炉上,边烤边撒盐、孜然和辣椒面,油黄的肉块,红色的辣椒面,黄绿色的孜然,色香交融,让人垂涎欲滴。嘉峪关烤肉不仅仅限于烤羊肉,还有烤羊排、烤羊腿、烤羊肚、烤羊心、烤羊肝、烤羊蹄、烤羊皮、烤羊头等。嘉峪关烤羊肉串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嘉峪关“冰泉羊”涮羊肉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元代,兴起于清代,早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所举办的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上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嘉峪关小肥羊”“嘉峪关小羔羊”是驰名省内外的涮羊肉品牌,“嘉峪关雨鸣洲涮羊肉”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嘉峪关冰泉羊火锅”立足传统,秘制锅底,糅合南北口味,研制出西北独特的“冰泉羊”火锅,是全国首家自主秘制的新派羊肉系列火锅。

嘉峪关羊肉粉汤

羊肉粉汤是嘉峪关传统小吃。选用本地膘肥体壮的羯羊,将其肉洗净切块,清水下锅,放入适量调料,煮熟后剃骨回锅,温火成汤。食用时,将熟肉切成薄片,与粉条、粉丝盛入碗中,舀入沸汤,撒上香菜末、葱末、辣椒油等。观之红黄绿白,闻之香味扑鼻,食之香辣爽口,肥而不腻,有滋补、发热、祛寒之效。

-02-

吃面指南

嘉峪关油泼面

油泼面原为陕西特色面食,引入嘉峪关后,成为地方特色食品。将手工擀制的宽厚适度的面条煮熟后捞在碗里,先配上葱花、肉丝、花椒粉、盐等佐料,再撒上辣椒面,浇泼上滚烫的清油,吃时用筷子翻拌均匀。由于面条经油泼烫,表皮焦黄,食时焦辣香脆柔韧兼而有之,深受北方人喜爱。

嘉峪关刀削面

刀削面由山西引进,因凭刀削,故而得名,有“面食之王”之称。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色、香、味俱全。其同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伊府面、武汉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嘉峪关当地居民中多有清代、民国时期山西大槐树移民后代,大都喜食刀削面。

嘉峪关麻什子

麻什子也称疙丁子,是河西地区人喜爱的著名小吃。和面要硬,擀成铜钱厚,切成小方面丁,煮熟后捞出浇上羊肉汤料,汤内放有粉条、粉块、豆腐丁、羊肉块及块状菜丁等,稀稠适中,当地人把这种饭叫作“羊肉麻什子”或“小饭”。

嘉峪关拨疙瘩

拨疙瘩是当地人的一种家常便饭。首先取一定量的面粉,将适量的盐放入水中搅拌化开,将盐水一点一点地倒入面中,经反复搅拌,做成面剂,但此时面剂较稀,醒一段时间后放入碗中,等锅里水烧开后,用小铲或一只筷子沿碗沿往锅里拨面疙瘩。面疙瘩两头细中间粗,很像搓鱼子,但搓鱼子是用手掌搓,面硬,而拨疙瘩是“拨”,长约5~7厘米,比搓鱼子大一些,煮熟后干拌或浇汤均可,也可与肉或烩菜一起炒着吃。“羊肉拨疙瘩”“鸡肉拨疙瘩”都是美味佳肴。

嘉峪关拉条子

拉条子是嘉峪关地区人们日常的主食之一,家庭或饭馆随处可见。主料为面粉,和面时在温水中放适量食盐,经过揉、揣等工序,将面和成不软不硬的面团,再饧20~30分钟做成面剂,用盆子盖住醒一下,食用时搓圆拉细入锅煮熟,拌以各类炒菜或炸酱即可。上炒锅加料配炒,拌以牛肉、羊肉汤,即为牛、羊肉面;拌臊子汤,即是臊子面。拉条子名目较多,细圆的叫鸡肠子,更细的叫一根线,宽扁的叫扁叶子,窄扁的叫韭叶子;鸡肠子揪成一寸左右的叫炮仗子,更细的叫香头子,扁叶子揪成方形薄片的叫揪片子。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点面配菜,享受美味。

-03-

最馋这一口

嘉峪关酿皮子

酿皮子是西北地区人民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嘉峪关的酿皮以其独到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在西北酿皮子中独树一帜。其做法是先将用优质面粉和好的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使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蒸熟后切好待用;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沉淀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少许碱,调成糊状,舀入平底盆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将做好的酿皮子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辣椒等调拌即可食用。酿皮子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道,柔韧可口。

嘉峪关鸡汤糊锅

鸡汤糊锅糊锅是嘉峪关、酒泉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老少皆宜。糊锅分汤和主料两种。汤为鸡汤,将一只整鸡入锅小火炖至肉烂熟,捞出鸡肉撕成丝再放入汤中,加入花椒粉、胡椒粉、姜粉、盐、味精和鸡精,用水、淀粉勾芡,再加入粉皮、碎麻花、面筋等主料。糊锅早中晚均可食用,鸡汤气味香浓,粉皮筋道,面筋柔而爽口,麻花香脆,食之难忘。

嘉峪关麻腐饺子

麻腐饺子饺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嘉峪关当地流行一种麻腐饺子,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之一。麻腐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麻籽压碎,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匀,用过滤器滤掉麻籽壳,把滤出的麻籽汁放入笼里蒸一个小时后即制成麻腐。将麻腐拌萝卜丝或土豆丝作馅,即可制作麻腐饺子。麻腐饺子老少皆宜,营养丰富,是素食极品。

在鏊子里烤制烧壳子

烧壳子为河西一带老百姓的传统面食,香脆可口。在发面中加入适量碱面,将和匀的面团装进烧锅,原始的烧壳子在牛羊粪或麦衣煨好的火灰中煨熟。当地农村人凡遇喜庆事或过年过节,多用烧壳子招待亲友。如今,烧壳子工艺更加精细,味道甘醇,可长期保存。

嘉峪关锅盔

锅盔是西北人烤饼类大家族中的一种,入鏊烤制的叫锅盔、烙饼、干馍、大饼,上笼蒸制的叫蒸饼、馍馍、馒头。锅盔是用发面做成厚寸许的圆形烙饼,为西北群众喜食的风味面食之一。和面时还可加入牛奶、鸡蛋,发酵后擀成圆形抹上清油,卷入姜黄、红曲或香豆面,然后入铁鏊烤制。烤熟后用刀切开,红黄绿相间,层次分明,煞是好看,有的在上面缀以芝麻、茴香,香脆可口,久放不变味。

嘉峪关油馃子

油馃子嘉峪关当地油馃子一般分为大油馃子和小油馃子两大类,味道分甜、咸两种。具体操作时,将发面团采用翻、转、挤、压、搓、拧、攥、挑等技艺,做成各种花样图形,用胡麻油炸制。有些巧妇用姜黄、红曲、菠菜汁等色料,和成五色面团,然后捏成各种花鸟形状,经清油炸制后,端上桌待客,油馃子色彩缤纷,吃起来香甜酥脆。这种油馃子多在年节时才做,平时待客为佳品。

沙葱

沙葱生活在西北戈壁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沙葱的,它是戈壁滩上特有的一种植物,味道似韭菜,但没有韭菜那么刺鼻,外形像草,花的形状类似葱花,故而得名沙葱。沙地或戈壁是它生长的集中区域。这种野菜叶和花都可食用,被誉为戈壁滩上的精灵。夏天一场雨,沙葱便在戈壁上一片片地生长。秋天,当地人竞相将沙葱采撷回家,或炒、或凉拌、或包饺子,荤素皆宜。沙葱猪肉饺子是难得的美食。沙葱还可以腌制成咸菜或制成辣酱长期食用,是绝好的下饭菜。

最新图文

苏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31

常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03

徐州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14

无锡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

时间:2024-03-02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