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湖北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成为语文卷的焦点话题,高考作文在整个卷面分占比非常大,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在平时做高考作文材料收集的时候需要做哪些准备呢、高考作文如何审题呢?本文高考升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0年湖北高考作文比较热门的素材、以及2020年湖北高考作文题目预测相关知识。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战疫力量
贾平凡
寻根问祖、崇文重教、传扬文化,是海外侨胞历来坚守的传统。疫情当前,中华文化不仅是一节节引人入胜的具体课程,更是持续支撑海外侨胞战疫的强大精神力量。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海外侨胞添了战疫信心,增了战疫斗志。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纵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禀赋,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悠久的中国历史中汲取智慧,海外侨胞坚持抗疫的韧劲更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疫情发生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书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暖心故事。海内外中华儿女用行动证明: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人心齐,泰山移”,从扎实的战疫实践中总结经验,海外侨胞携手抗疫的心气更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往今来,自信达观是中国人面对未来的胸襟气度。直面当下,海内外中华儿女坚信,人类终将战胜病毒,山河必将安然无恙。待疫情的阴霾散尽,海外侨胞将继续在五洲四海为梦想打拼,华裔青少年将重新踏上暌违已久的中国寻根之旅,各国华商又将在为全球经贸合作牵线搭桥的路上奔走不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从美好的未来寄望中凝聚信心,海外侨胞战胜疫情的劲头更大。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共同的“根魂梦”再次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相约:只待花开疫散,执手共赴山河!
人民日报新知:一鲸落而万物生
刘诗瑶
“鲸落”,火了!不久前,中国“深海勇士”深潜器搭载母船“探索一号”完成2020年首次科考任务。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们在本次科考过程中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鲸落一词迅速登上搜索排行榜,让更多人认识了这种奇特的生态现象。
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被“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触动。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对鲸落的关注或许有想象的成分,但透过鲸落,人们的确可以窥见神秘深邃的海洋世界一角。深海幽幽,不见天日、生物稀少、有机质匮乏,对觅食者来说,鲸落无异于天降“馅饼”,是一场巨量的食物补充。一条40吨的鲸沉降到深海海床,大约相当于同等面积至少2000年间自然沉降的有机质。从科学角度来看,鲸落对于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
研究发现,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慢慢的,鲸的身体在深海厌氧分解过程中悄悄释放出硫化物,依赖硫化物生活的细菌将其转化为有机质,造就了依赖这些化能自养微生物而存在的生物群落。最终,鲸骨的遗骸作为礁岩成为生物欢腾的乐园。整个过程严丝合缝、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
“一头鲸的死亡,造就了一个深海生态系统。”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当一头鲸用这样的方式反哺大海,不仅支撑了大批深海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它的身躯还化作一个落脚点和加油站,帮助深海生物停下来、歇歇脚,继续远距离扩散和迁移。大自然有其规律,如果没有鲸落,一些依赖它生存的物种或许就会受到威胁,深海的生物多样性也会受到影响。一鲸落,万物生,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鲸落无疑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
鲸落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发生却有很大偶然性。直到现在,人类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的数量,不超过50个。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鲸被捕杀或者由于受到声呐干扰而搁浅的数量增多,海洋中鲸类数目急剧减少,鲸落也变得稀少。深海生物对于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较浅海和近海更低,一旦潜在的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鲸落这样一座庞大繁茂的“生命绿洲”,滋养了各类生物,让人为之动容。愿鲸落这个词语,能唤起更多人对海洋生物的爱与呵护。要知道,万物相依相存、共生共荣,人类也是其中一员,保护海洋就是保护自己。
人民日报观:这份挂念,让人心暖
周珊珊
“祝您平安,武汉加油!必胜!”最近,一句写在车窗上的祝福语,感动了从武汉回到山东的车主王波。留言的小伙也姓王,一个多月前,他看到一辆武汉车牌的车上满是灰尘,猜测车主可能没有回来,挺担忧,就在车窗上用手指写下了祝福。不少人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件事,都说疫情期间大家的相互挂念,很暖心。
心里暖,有原因。在车窗上写几个字或许不难,难得的是彼此素不相识,还能惦记着对方的安全,并留下自己真诚的祝愿。如此善良的心愿、用心的做法,很感人。疫情期间,留守在武汉的人们都不容易,一句“加油”“必胜”,充满鼓励,让看到的人都添了几分战胜困难、积极向前的力量。
这样的暖闻还有不少。前阵子,武汉一户人家飘出窗外的窗帘,引起了大伙的关注。主人久久未归,邻居一直惦记,每天都要看看窗帘有没有被收起,还拍摄了记录的视频发到网上。网友看到后,也纷纷加入到关注的行列。最近,户主平安归来,收好了窗帘。得知这个消息,大伙这才放了心。小小的窗帘,不仅牵动了左邻右舍,也让无数人牵挂。一条条祝愿平安的网络留言,流露出的,是大家发自内心的关切。
无论是车窗上的祝福,还是对窗帘的牵挂,都是普通小事。事虽小,却贴着心、透着情。更让人感动的是,这份情谊,来自互不相识的人。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我们见证了很多牵挂惦念、守望相助的故事。病愈的患者拉起小提琴,为即将踏上归途的医疗人员献上祝福;在街头执勤的公安民警,看到口罩损坏的小女孩,及时取来新口罩给她戴上;食品企业的负责人,跟爱人一起,为值守社区的志愿者精心制作夜宵……
这些牵挂的故事给了我们温暖的力量,我们也应继续传递这份温暖的力量。碰到他人有困难,不妨上前搭把手、帮个忙。哪怕暂时帮不上,主动送上一份关注、心怀一份祝福,这也是在传递善的温度。当心与心的距离拉得更近,我们的社会就一定爱意满满、幸福不断。
北青报:读书的两难
马建红
撇开升学考试等功利的目的,读书确实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今年2月份,新冠病毒在全国肆虐之时,武汉方舱医院里的一张照片在网络上走红:一名年轻男子手捧弗朗西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安静地读着,那种笃定与沉迷,让人忘了那是疫情正在肆无忌惮传播的武汉,也忘了弥漫在空气中的恐慌和焦虑。人们说到一种危急情势时,常用“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来形容,而这位被称为“清流读书哥”的年轻人,诠释的却是一种“只要想读书,哪里都是书桌”的人生。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每天都是读书日;而对于不爱读书的人,在读书日里大多也不读书。喜欢读书的人,一般会选择一份与此有关的职业,比如当老师、做编辑、搞研究,最终成为一个“职业读书人”。还有一些人既喜欢读书,好琢磨事,也喜欢做实际事务,动手能力也强,社会上最具创造力的应该就是他们了。另外一些人天生不喜欢读书,上学时迫不得已读过几本教材,走出校园后就没再摸过书本,但大约也不妨碍他们活出精彩的人生。
不管怎么说,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和见识是有好处的。人世间的事,并非只有亲历亲见才能被我们感知,人类大多数经验都可从读书中习得。也正因此,我们的人生才会不止百年,而是能与亘古的祖先对话;我们的生活圈子也不再是自己脚力所及的范围,因为我们大可以追随作者的脚步,潇洒浪迹天涯。所以古人说“开卷有益”,诚不欺也。
如此说来,似乎只要打开书看看,就会有收获,读书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其实不然,抛开理解力的问题,对于一些专业性强且晦涩深奥的书,有人可能开多少次卷都是无益的,而即便是读那些常识性的书,甚或是一些畅销书,也不那么简单。笔者总结读书之“难”,主要有两点。
一是定计划、下决心容易,着手实行难。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某个失眠的夜晚,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躺在床上开始筹划人生。想到自己看手机刷剧耽误了不少时间,浪费了大好年华,意识到人生不能这么过了,然后痛下决心,从明天开始,一天要读多少页书,还要不管好坏,写多少字的心得,积少成多,一定会有所成就……这么想着,益发心潮澎湃,恨不得天亮了马上就开工,当然也就越发难以入眠。在心中把计划修改无数次后,终于睡着了,天也亮了。睁开眼后,第一个动作是摸过手机,开始国际国内一件一件大事操心,而昨夜今晨的那些完美计划,也随着太阳升起而升腾到九霄云外了。
网络上流传一个胡适留学日记的“段子”,虽是断章取义,倒也颇能说明问题。“段子”说,1911年7月暑期,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新开”了一本日记,为的是“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日记里记录的却是“打牌”“打牌”“打牌”,然后胡适把自己“骂”了一通:“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过,就在这样“苛责”自己之后第二天,胡适的记录依然是“打牌”!
读完这些“日记”后,许多人都暗暗松了一口气:原来连胡适那样的名人都这样,我辈普通人把那些“宏大计划”打了水漂,也就可以原谅了。其实,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胡适日记中记录了“打牌”不假,但那只是休闲娱乐时的消遣,其他被删去的部分,则是胡适的上课、演算化学题、读拉丁文、参加演说会并任主席等,而他的化学考试居然得了一百分,不仅胡适自己“真出意外”,连我们这些读者也觉得难以置信,毕竟后来胡适卓有成就的领域可不是在化学界。看来名人学者和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名人制定计划后会努力付诸实施,很多普通人则只制定计划,不负责落实。
第二个难点是开始时容易,坚持下来难。看看书橱里曾打开过多少本书,然后书签夹在某一页上就再没动过,就知道我们制造了多少阅读方面的“烂尾工程”。明代诗人冯梦祯曾造了一本“净土资粮册”,想要作为一种系统记载每日“修身”的记录,不过没多久,他就放弃了,“才数月耳,其后渐怠渐弃,并册子亦不知何在。”这大概也是普通人的习性吧。那些读书做事成功之人,其秘诀只在一点,就在于能坚持。
从根本上说,读书没什么难的,只要我们定一个阅读计划,在喧嚣的世界里做一个安安静静的“读者”,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读书人。
2018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 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官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 “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 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喷泉与泉水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江汉大学转专业政策规定及
时间:2024-07-12 11:0:20江汉大学本科招生网登录入
时间:2024-07-12 09:0:40中南民族大学转专业政策规
时间:2024-07-11 10:0:34三峡大学转专业政策规定及
时间:2024-07-11 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