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考升学网 > 院校库 > 首都体育学院 更新时间  2024-05-20 14:42:12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本科 体育

进入官方网站>> 招生电话:010-82099026,82090776

首都体育学院 - 学校介绍
  • 1956

  • 公办

  • 体育

  • 市政府

  • 本科

  • 北京

  • 8个

  • 0个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简介 首都体育学院是北京市属高校唯一一所体育院校,是北京市属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支持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1956年建校,原名北京体育学校,1960年改建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2000年更名为首都体育学院。建校近70年来,为国家和北京市培养了10余万名高层次体育人才,一大批校友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的栋梁和骨干。学校在软科中国体育类大学排名中,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三。2021年6月,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获国际奥委会和中编办批复,成为世界上第三所由国家政府决定成立的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也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第一个人文知识遗产。 学校建有本硕博完整人才培养体系,1960年开始大规模本科教育,199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3年开始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12年获批“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服务国家特需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开始独立培养博士研究生,2018年获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下设体育教育训练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管理与传播学院、冰雪运动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9个教学单位,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等2个直属研究机构,各类在校生总人数约5400人,其中本科生约36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约1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附属竞技体校学生、留学生等约800人。 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学科)前列。拥有体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体育学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在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体育学位居全国108所高校第5。学校共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3个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专业布局特色鲜明。共开设本科专业15个,其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新闻学、舞蹈表演等9个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运动康复、体能训练、公共事业管理等3个专业为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除体育旅游、冰雪运动、电子运动竞技与管理等3个新建专业外,其他12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60%,位居全国体育院校第一位。 学校深耕人才培养内涵建设。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3部教材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首批建设高校,市级成果获奖80余项,包括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8项,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北京市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20项,优质课程21门,优质教材、课件等19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基地1个。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787场,41人次获国际重大比赛第一名,1273人次获全国性比赛第一名。新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多名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斩获佳绩。学生就业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在编教职工总数557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367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116人。学校拥有一批教学科研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以及高水平专业人才,包括国家级海外人才项目专家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冰雪科学家等15人次,外籍高层次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北京“高创计划”人选、北京项目专家特聘教授、百千万工程市级人选、长城学者、教学(青年)名师、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人选等46人次,北京市创新团队9个,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国家级及以上运动健将与裁判近百人次,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名誉教授、客座教授47人。外籍专家拉兹洛·瓦伊达荣获第16届北京市“长城友谊奖”。 学校大力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坚持面向世界体育科学技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体育和健康事业主战场,搭建全国首个“体医工融合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学校体育等领域全面布局,打造科技创新、工程应用、成果转化、产业提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七位一体”的国际高精尖创新平台,全力打造“体医工”交叉学科研究高地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学校连续5年主持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研奖,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科学训练与主动健康研究中心获批“健康北京示范基地”,“体育医学工程学”获批市属高校交叉学科平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体育人工智能专委会落户学校,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体育人工智能大会和第一届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大会,“体医工”融合创新发展在全国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学校着力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主办的《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体育类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聚焦竞技体育,多个科研团队服务保障国家队训练参赛,近五年助力国家队获奥运奖牌40余枚,师生近2000人次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从事赛事组织及执裁、科技服务保障、新闻转播、计时计分、赛会志愿服务等工作,受到多方赞誉,助力体育强国建设。聚焦群众体育,以主持“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为抓手,为全市和全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聚焦学校体育,以服务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日监测为抓手,在北京市10个区48所学校中开展试点应用,全面助力学生体育运动和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推动健康北京建设。 学校高质量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推进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国家品牌和国际平台建设,持续优化国际合作布局。建校至今,已与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南丹麦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新加坡国家基因研究院、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中俄体育院校联盟,目前已有中方26所和俄方14所院校加入。建有全球唯一的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及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累计接待中外参观学习者超过10万人次,成为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基地和向世界展示我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窗口。 立德树人固根本,守正创新再出发。面向未来发展,学校确定了“建设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办学总目标,明确了“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服务型”的办学定位,确定了“体医工”融合创新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突出“体育教育、奥林匹克教育、体育人工智能、体医融合、文化与新闻传播、冰雪运动”六大办学特色,全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国际奥林匹克研究推广的国家队、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主力军、体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截至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