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考升学网 > 院校库 >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时间  2024-05-20 15:29:39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专科 理工

进入官方网站>> 招生电话:0553-5975116,5975118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学校介绍
  • 1935

  • 公办

  • 理工

  • 省政府

  • 专科

  • 安徽

  • 0个

  • 0个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直属安徽省教育厅归口管理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工业职业学校,先后历经了芜湖电力学校、芜湖电机制造学校、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等,并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72年,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安徽机电学院(现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安徽机电学院迁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归属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安徽省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迄今为止,已拥有88年的办学历史。 2019年,学校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职学校建设基础上,入选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2021年,在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与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建设占地面积1049亩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繁昌校区,预计于2025年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守“立德树人、培育匠才、创新求实、服务社会”的办学使命,以“修德、练技、立业、报国”为校训,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第三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省中职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全国心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机械行业“十三五”思想政治工作50强、全国机械行业政治思想文化建设先锋榜守正创新单位和文化建设单位,以及安徽省校企合作典型示范学校、首批绿色学校、首批创业学院、线上教学示范校、第一届文明校园、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劳动竞赛先进集体、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高职发展标杆校、高职扩招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学校文化育人成果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团委获中国青年社授牌“校园通讯社通讯站”,青年媒体中心获评“全国影响力高校可视化融媒团队”及“安徽十大影响力校园媒体”。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航空与材料学院、互联网与通信学院、汽车与轨道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目前各类在校学生12000余人,开设招生专业45个,覆盖安徽省智能装备、汽车制造、信息技术等主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8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7个、教育部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1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高水平专业4个,特色专业14个、骨干专业12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全国机械行业骨干专业2个;28个专业获批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3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33.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72.38%,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比82.70%。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55人,立项国家级、行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个人典型案例1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2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教学团队29个,省级高校教学名师16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教坛新秀24人,省级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省级科教文卫系统师德先进个人2人,省级技术能手6人,江淮工匠2名;聘请市级产业教授29人。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在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逐年加大对教学、实习实训、科研等仪器设备的投入,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建有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知名工匠培养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培育基地1个。建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各1个,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芜湖铁画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各1个。拥有设备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室)177个,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同时拥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8家。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2.06万元。学校现有各类纸质图书66万余册,电子图书72万余册,中文报刊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17种。 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获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4门,联合主持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门;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校企共建科研平台,获批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芜湖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累计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300余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9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编著、编写各类学术专著、著作、教材120余部;累计授权各类专利15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三年居全国高职院校前30名,四次入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 学校坚持以赛促教,学生竞赛成绩持续保持省内领先水平。多次成功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相关赛项,5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21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43项;2016年至今,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70项、二等奖82项、三等奖80项。学校积极探索“专业+创新创业”改革,创新创业导师团队不断优化,组织创新创业精英班,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和优质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意、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A类赛事中摘金夺银,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金奖1项,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600余项。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数字化设计与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合芜湖国家级工业机器人产业园31家企业共同组建皖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联盟。推动政行校企合作,积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共同体,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立项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入选机械行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项。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科教融汇特色发展的典型做法在2023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专题交流发言。 学校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水平,先后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中加班”,联合培养学生155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招收培养俄罗斯、柬埔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学历教育留学生37名、短期语言进修生24名。学校通过实施“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多举措服务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行业领先企业“走出去”发展。学校开展的对台交流项目入选教育部对台交流项目以及安徽省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 学校依托安徽省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芜湖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芜湖市企业员工在岗定点培训机构等,整合各类办学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培训与服务,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推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面向社会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面向企业在岗职工、社会下岗人员开展多工种多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特种作业操作培训,面向区域企事业单位开展教育培训、政策建议、决策咨询、技术策划、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等多类服务项目。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学校开展的“特种作业人员和设备安全知识培训项目”获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精准服务,推进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均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荣获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突出激励单位等荣誉,是芜湖市首批高校人才工作站。多年来,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率先在全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先后培养了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及“十大操作技术能手”徐本盛,中国冶金矿山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舒云峰,上海市“高技能人才”王从信,全国“技术能手”、安徽省“劳动模范”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飞,安徽省“技术能手”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川,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言松,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及2022年度百名“安徽工匠”王德伟,安徽省“双创之星”杨杰、徐文杰、骆鹏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典型。 随着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品质的不断提升,受到各类媒体关注和社会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网、中国青年报、中国财经报、“学习强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安徽青年报、安徽卫视、安徽教育网等多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先后对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加快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推动教学实践与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和社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安徽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6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