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理工学院 - 学校介绍
-
2003
-
民办
-
综合
-
省教育厅
-
本科
-
山东
-
0个
-
0个
烟台理工学院原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学校创建于2003年,2021年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转设为独立建制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现有在校生16624人,其中本科生14520人、专科生2104人(截止2024.3.12)。2005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2006年在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1号令)落实情况的检查中得到专家一致好评;2012年顺利通过山东省独立学院综合检查和山东省学士学位授予考察评审。学校荣获“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普通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优秀单位”“山东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与管理先进单位”“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招生宣传最具公信力高校”等荣誉称号;入选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第三批支持高校、第二批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节水型高校、烟台市第三届市级文明校园;先后8次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山东赛区优秀组织奖”。
学校东临黄海,西依青山,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是育人治校的理想场所。具有独立的、设施齐全的办学条件和完善的学生综合服务设施,已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餐厅等建筑;拥有多媒体教室、大型计算机网络教室、语音室、各类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基础设施;还有大学生文体中心及完备的体育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图书资料、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均能满足教学需求。现有馆藏纸质图书百余万册,收录电子图书370余万种。
学校设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等13个教学院(部)。开设43个本科专业及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中德合作办学)本科,13个专科专业,涵盖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和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3项,省级优秀教材5部。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教学发展的引擎和教师成长的乐园,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方面发挥了特殊功能。现有教职工930人,其中专任教师71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0.15%,高级职称占比37.56%。拥有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泰山学者1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烟台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项70项。
学校着力打造应用型科研,积极搭建政产学研平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构建了以产业研究院、产业学院为平台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拥有省级平台黄河流域美丽乡村振兴协同创新中心,烟台市特医食品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应用研究院、金融投资研究院,数字媒体产业学院等。近年来,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9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发表高层次论文756篇。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兴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基于职业胜任力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多元平台,构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近五年来,学校人才培养成果显著。有1448名学子考取了研究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学科竞赛,合计获得奖励2242项。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定制、双师共导的深度合作办学新模式。成立校企协作理事会,以校企合作促就业促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校与校外企业、研究所建立了195个成熟稳定的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试验园作为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充分融入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与新兴行业发展,为在校生提供“双创”平台。
学校大力倡导“和合”文化,每年组织开展“读书节”“记者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电影节”“宿舍文化节”“鲁班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和合”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幸福成长,“和而不同”“和而奋进”“和而有为”“和合共生”,成就“最好的自己”。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整合校内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工商管理国际班项目和留学生教育等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化发展空间。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4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在校生创造了到合作院校进行交流学习、专升本、本升硕等机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双六”发展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创新的视角,把握时代脉搏,探寻教育规律,建设有灵魂、有温度、有责任、有特色的国内同类院校水平领先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