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养老金的提高对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是一大利好。
昨天上午,省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正式出台进行了解读。今年,省委的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意见》指出,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江苏“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化同步”。
江苏农业建设面临新问题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集二者为一体,放眼全国,也十分难得。”江苏省委农工办主任诸纪录说,江苏省耕地面积位居全国第十四位,但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三位,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全国第五位。诸纪录指出,江苏的农业生产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以较少的耕地养活较多的人口,创造了粮食总量平衡、口粮自给的不凡业绩;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主要集中在耕地资源匮乏、主要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狭小、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破除等五个方面。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意见》提出了“五个更加”,即更加有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突出就业创业和政策惠农,更加注重改善农村民生,更加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更加有效为“三农”服务,共28条具体政策措施。
引导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移,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留守在农村的多数只剩下老弱妇孺。而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今后农村不仅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更需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
对此,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依托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打造一批农科教结合基地,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引导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支持在综合性超市、商贸中心开设生鲜农产品直销区
对于农民来说,每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忙活下来的收入却不喜人。而且相比城市的居民,农民要想增加收入则更是难上加难。对此,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文件提出,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持大型零售企业、批发市场直接参与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农超对接、产品配送,支持在综合性超市、商贸中心开设生鲜农产品直销区。落实农产品初级加工等用电与农业用电同价、农产品运输车辆绿色通道等降低流通费用政策,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支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落实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扶持政策,发展一批特色景观旅游镇村、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农家乐专业村、魅力乡村。
明确提出尊重农民进城留乡的自主权
农民最大的财富无疑是土地、宅基地,那么农民未来如何通过这些土地获益?记者看到,本次一号文件提出“农村改革需要突破的关键领域”,就明确提到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此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推行居住证和省辖市范围内本地居民户口通迁制度,合理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针对农民进入城镇存在“后顾之忧”,明确提出尊重农民进城留乡的自主权,现阶段不得以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此外,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面,要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稳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质押融资试点。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在过去,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很多农村家庭往往出现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情况。对此,今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缴费激励机制,继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巩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
全面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积极推进跨省联网即时结算。继续完善以病种为切入点的重大疾病保障工作,强化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疾病应急救助间的衔接,发挥制度整体合力。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