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
“六稳”“六保”,至关重要,以此为政策着力点,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破解经济难题、保持社会稳定就有了重要抓手和坚实保障。2021年,“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推进。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截至11月初,全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今年出台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将超过7000亿元……一项项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成绩充分证明,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审时度势,立足国情和发展实践,把握经济规律,一系列决策部署精准科学,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持续改善。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经济发展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此背景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有利于我们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应对当前和未来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也是明年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压舱石和助推剂。
知行相资以为用。做好新形势下“六稳”“六保”工作,要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在“知”上要筑牢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就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来说,保住了市场主体,有利于经济正常运行,也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住了就业,百姓就有了收入保障,消费才能有预期,才可以带动其他行业增长。在“行”上要注重实践,因势利导。一方面,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宏观调控,实施减税降费、推动财力下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措施,帮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从而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打下坚实基础。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越是关键之时,越是风高浪险之际,我们越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各地区、各部门要以经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在新发展阶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对2022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会议强调,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总体看,在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及疫情蔓延的情况下,2021年中国经济依旧有条不紊,在爬坡过坎中呈现稳定向好大格局。那么,如何于2022年确保这艘“巨轮”披荆斩棘,继续破浪前行?且“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CCEF)专家对本次会议几大关键词进行解读。
关键词:“稳”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下行风险作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诊断”,并以“稳”字开宗明义,为2022年经济工作定下总基调,要求各方面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CCEF理事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着力稳定社会经济大盘;二是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三是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2年经济在平稳运行过程中要保持高质量发展;‘求进’,是要改善经济发展结构、改善质量,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同时降低企业成本。”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告里,‘稳’字出现25次,这实属罕见,和12月6日政治局会议提出‘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遥相呼应。”CCEF理事、瑞信董事总经理陶冬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其中,跨周期意味着要着眼长期发展,不为GDP而制造GDP。至于逆周期,这个提法在消失一段时间后‘重出江湖’,意味着2021年偏紧的宏观政策告一段落,会变得更加积极。”
CCEF理事、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认为,自2021年以来,宏观政策强调跨周期调节,一大目的就是为来年经济增长打好基础,或者说留下较多政策空间。“今年三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稳增长背景下,确实到了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的时间点。”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而此前,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删去“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管好货币总阀门”的表述,引起市场诸多猜测。
对此,CCEF理事、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下一步央行要搞大放水。因为央行在报告里仍强调做好跨周期调节,统筹今明两年货币政策衔接,仍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相比前期没有大的变化。
“2022年,央行可以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保持政策稳健的情况下做好跨周期调节。跨周期,是指经济复苏没有完成,货币政策要继续给予必要支持,但并非马上采取进一步的货币刺激措施,可能更多体现在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管涛称。
CCEF理事、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为稳增长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环境,推动信用环境改善,这是注重“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扩张。“相较于2020年,本次会议不再提及货币供应量和社融增速、宏观杠杆率等要求,政策托底必然带来一定的融资扩张和杠杆阶段性抬升,也需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配合,在补充银行可用资金、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等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引导,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
关键词:注册制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CCEF理事、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表示,作为“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改革和制度建设的关键抓手,全面实行注册制后,资源能更好地在市场中进行有效配置,整个社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质企业倾斜,这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CCEF成员、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称,随着经济转型,上市公司经营方式发生很多变化。审核制下,一些互联网、电商、科技公司等不符合上市条件,使A股错过经济转型好的企业。相比之下,注册制不对公司本身投资价值进行判断,而是看其上报材料是否完备,信披是否健全,让市场判断应有多少发行价,不是人为窗口指导,这样的新股发行更市场化,更能反映买卖双方意愿,有利于推动一些科创企业、新经济实体在A股上市。
但杨德龙强调,推行注册制的同时,务必完善退市制度,有进有退,才能实现优胜劣汰。“一方面,让好的公司留在市场上,垃圾股直接退市。另一方面,经济变化转型,新的符合要求的企业可以通过IPO上市,原来被淘汰的一些行业,已不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企业就得退市,这样股市才能始终反映经济发展变化,两者保持一致。”
“全面实施注册制是我国证券市场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将促进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将更多资源向符合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科技产业、新兴产业集中,更好推动创新、创业企业发展。”CCEF理事、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指出,会议还提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些表述同样值得关注。
“资本能为企业运作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壮大发展。但资本具有不确定性,风险与收益并存。就此,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在开放环境下建设监管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陈雳建议,结合市场发展优化监管机制,尤其针对新型金融产品与金融机构,及时、高效地建立相应监管机制。同时,构建更高水平、更有效的资本市场,使其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和服务更到位,加大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力度,缓解中小微及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关键词:房地产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CCEF理事、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看来,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要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维稳房地产市场。未来几个月,预计政策还会进一步放松,以缓和房地产下行压力,避免经济硬着陆。但政府不会出台刺激政策,扭转房地产活动的下行趋势。
“在此框架下,政府可能继续合理放松房贷限制、加快房贷审批,放松开发商获取贷款及在岸债券市场融资限制,放宽部分预售资金的过紧限制,从而改善开发商融资和现金流。部分地方政府可以放松限购和限价政策,加快公租房建设。”汪涛表示。
CCEF理事、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也认为,本次会议仍提及“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说明调控从严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改变。长期看,中国经济转型将坚持逐步“去地产化”。“虽然会议强调‘因城施策’,排除部分房价下行压力较大的城市可以放松调控,但对于多数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房地产从严调控不会有大的变化。”
CCEF理事、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指出,在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控下,过去几个月,房地产业各项指标急转直下,形势非常严峻。若现有调控政策不做较大幅度调整,未来几个月房企债务违约率可能加速上升。但若此时大幅放松调控政策乃至刺激地产业,也可能让开发商、居民和金融投资机构强化房价永远上涨、政府永远呵护地产的预期,再度加大杠杆,透支储蓄,全国房价可能出现新一轮大范围的报复性反弹。
那么,该如何走出周而复始的紧缩放松循环,寻找本轮房地产调控的最佳退出路径?陆挺认为,短期内作为应急措施,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和经济硬着陆,有必要保障大部分资质较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和家庭按揭的正常审批。“但真正的出路,在于市场和公共保障并举,通过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和政府‘各就各位’来平衡住房供应和需求,满足民众的住房需求,并以此推动更有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
关键词:精准拆弹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要强化能力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要广泛配合,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
连平指出,这是针对三个方面的主体政策要求。一是监管方面,要求“精准拆弹”;二是地方政府方面,要求发挥重要作用、压实责任。因为一个阶段以来,局部发生的一些问题和地方政府有一定关联;三是企业本身亦非常关键,企业应保持理性的增长、审慎的内部管理,不盲目扩张、抬高杠杆。
鉴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已显著回落,低于潜在增长水平,以及房地产领域面临硬着陆风险,今年以来的快速去杠杆阶段将接近尾声,政策已近拐点”,CCEF理事、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2022年在风险方面,政策亟需积极调整,与时间“赛跑”,尤其要主动妥善防范房地产的传导效应。“正因如此,经济增长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调整的节奏和成效。”
当然,既要应对风险,也要迎接挑战;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增强信心。
临近岁末,回望2021年一路行程,我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局面。尽管2022年经济增长的内外压力均有所加大,对宏观调控提出更高诉求,但在 CCEF理事、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看来,2021年中国率先控制疫情,在全球经济复苏中一马当先。2022年海外经济加速修复后,中国“以我为主”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定力面临新考验,同时也孕育着新机遇。
“2022年,在跨周期调节的顶层设计下,在体制机制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中,预计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全年5.3%左右的实际增速。‘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年,将成为中国经济蜕变的‘第二春’。”钟正生表示。
12月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澎湃的市场活力,足够的政策空间,特别是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预备党员转正决议范
时间:2024-04-23 08:0:39预备党员转正决议四篇
时间:2024-04-23 08:0:39最新预备党员转正支部会议
时间:2024-04-23 08:0:57党支部通过预备党员转正决
时间:2024-04-23 0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