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党和国家事业再开新局,特别是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令。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今年两会如何共商发展大计,各方瞩目。
今日起,人民网两会热点调查上线,就公众关心的18个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养老金上调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减税降费 |
全国两会关提案:于房产税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退休涨工资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国企下岗职工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乡村医生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教师工资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房价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退役军人士兵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教育话题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降低社保费率 |
全国两会提案:关于社会抚养费 |
从2002年开始,人民网连续18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通过在线调查请网友投票建言,仅去年就吸引超过400万人次参与。随着关注度的逐年升温,人民网两会调查已成为两会期间媒体报道、评论乃至官方决策的重要参考。
10大热词等你选出
此次调查推出前,人民网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社科院等单位多位专家召开研讨会,结合一年来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社会民生重大事件,最终确定社会保障、正风反腐、健康中国、脱贫攻坚、依法治国等18个候选热词,大家可从中选择最关心的10大热词。
线上线下互为补充
今年的两会调查组织线上线下联动。
春节前后,人民网总部与地方公司联动,超过20个地方频道的数十位记者行走大江南北、穿梭大街小巷,用镜头记录各地群众对今年全国两会最想说的话。
街采视频将在2月20日左右推出,届时将带来老百姓鲜活、亲切的两会心愿。
调查数据“活起来”
今年,两会调查将完善数据结果的可视化、视频化,为有关部门和广大网友提供更为直观、生动的数据新闻产品。
在去年基础上,今年将充分运用动画等表现形式,不仅展示18个候选热词的参与热度,还将对热门问题作重点分析,让数据“活起来”、“动起来”。
将热点问题带入两会会场
今年两会召开期间,人民网记者将把调查结果和网友心声带到会场、带给代表委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调查有终点,追问不止步。社保领域改革进展、如何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收入分配的改革方向……围绕两会调查反映出的问题,人民网将在两会期间继续寻找答案,并进行深入解读。
下面为大家提供登录入口,请选择你最关心的热词,然后进入分调查页面就热点问题具体作答,还可写下对今年两会的期待;另外也可通过人民网法人微博投票或互动留言。
事件:全国“两会”将于3月3日、3月5日召开。此前一个多月,地方“两会”率先举行。截至1月31日,除了山东(将于2月中旬召开),其余30省市两会已全部开完。
核心结论:总体看,各地两会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政策将稳字当头、牢守底线、保持定力,要确保增长稳,也要进一步做好“六稳”工作,尽显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尤其是强化了逆周期调节。
看点1:超7成省份下调GDP增速目标,经济下行压力凸显。2018年各省市GDP目标完成情况略不及预期,平均实际GDP低于目标0.3个百分点。,已公布的30个省市GDP增速目标值平均调低了0.4个百分点,其中22个省市下调GDP增长目标,4个持平,4个上调。维持年度观点,我们预计,GDP增速上半年将逐步回落、下半年走平,全年累计增速6.3%左右,当季增速则不排除跌至6%,二季度压力最大。
看点2:稳经济尚需稳基建,各省基建将全面发力。基建投资是地方两会的一大亮点,方向上,除了传统的“铁公机”(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议重点关注如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区域上,我国基建补短板将进入第二阶段,将从中西部和农村扩散至东部沿海地区。
看点3:地产调控“以稳为主”但会差异化放松,棚改则有所降温。多省透露出房地产市场调控“以稳为主”的政策思路,除辽宁、江苏棚改计划目标小幅上升外,多数省份大幅下调。我们认为, 我国房地产仍属调控周期、不会全面放松,但各地会结构化、差异化、区域化放松。
看点4:稳就业成“头等大事”。各省市均把稳就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我们的“三主线轮动”就业跟踪框架也显示,我国就业确实不容乐观。
看点5:向改革要活力,国企改革、财税金融改革有望突破。超过一半以上的省市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和“财政金融改革”的重要性,部分省市还提出了诸如电力、能源、医疗等领域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其他改革要点。
看点6:新经济提速,关注新基建等四大方向。两会透露出各地支持和引导“新经济”相关行业发展的决心,主要体现在新型基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四方面。
看点7:关注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村消费升级可期。各省市乡村振兴均聚焦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公路、配电网、物流等)。再结合多部委已出台 “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政策,建议关注农村消费。
看点8:多措并举稳民企,民企盈利有望再提升。各地释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再考虑到最近央行等颁发的一系列民企纾困的举措,民企融资和营商环境有望迎来好转,民企盈利也有望再提速。
风险提示:1、经济下行幅度超预期;2、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正文如下:
看点1:超7成省份下调GDP增速目标,凸显经济下行压力
2018年,各省市GDP目标完成情况略不及预期。除山东省外,其余30省市2018年实际GDP增速平均低于目标值0.3个百分点,不及目标和超过目标的省市几乎各占一半。在30个省市中,共14个省市2018年实际GDP高于目标值,其中河南省超过目标值幅度最高,为1%;共16个省市2018实际GDP不及目标值,其中重庆市低于目标值幅度最高,为-2.5%。
GDP增速目标,30个省份中22个下调、4个持平和4个上调。除山东省外,其余30个省市GDP增速目标值平均调低0.4个百分点,22个省市主动下调GDP增长目标,仅4个持平(四川、河北、甘肃、云南),4个上调(湖北、河南、辽宁、海南)。其中辽宁省GDP目标增速由2018年的6.5%调制的8.0%,上调1.5%,幅度最大;重庆市由8.5%下调至6.0%,下调2.5%,经济下行压力最大。
在我们的年度报告《寻找超预期??宏观经济展望》中,我们提示到,考虑到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经济基本面的下行,市场对经济产生一致悲观预期。维持我们的年度观点,GDP增速上半年将逐步回落、下半年走平,全年累计增速6.3%左右,当季增速则有可能跌至6%,二季度压力最大。分项看,投资继续回落(基建将企稳回升),消费难以走高,贸易仍是拖累(出口大概率负增)。
看点2:稳经济尚需稳基建,各省基建将全面发力
鉴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短期内尚离不开作为逆周期稳定器的基建投资。由此不难理解,基建投资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维持我们的年度观点,我国基建补短板将进入第二阶段,将从中西部和农村扩散至东部沿海地区;方向上,除了传统的“铁公机”(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议重点关注如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
具体基建项目上看,不仅包括铁路、桥梁、机场建设等传统“铁公机”项目,也包括关乎农业民生的大型水利、能源项目(如四川省提出“开工建设江家口、龙塘等大型水库”,河南省提出“建成鄂安沧输气管道濮阳支线等能源项目”等),以及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如上海市继续规划10号线二期、14号线、15号线、18号线一期等地铁项目,浙江省提出“构建省域、市域、城区‘三个1小时’交通圈”等)。
看点3:地产调控以稳为主但会差异化放松,棚改有所降温
多个省市均体现了房地产市场调控“以稳为主”的政策思路,再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我国房地产仍属调控周期、不会全面放松、仍会控房价,但也会结构化、差异化、区域化放松。具体来看:一二线城市需求较为旺盛且以刚需为主,大概率着重保障刚需,例如增加保障房和租赁房供给。三四线城市伴随棚改规模的收缩和货币化安置比例的下降,地产需求趋于回落,具备放松调控的条件,但大概率会“因城施策”,例如对前期棚改规模较大、未来大幅收缩的地区,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土地流拍率较高的地区,以及住宅库存增加、人口净流出的地区进行结构化放松等。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省份下调了棚改目标。近两年,三四线地产需求的旺盛和房价的高涨,主要与棚改规模的扩大和货币化安置比例的提升有关。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棚改已开工616万套,超额完成2018年580万套的总目标。但其实2017年以来,各地棚改规模处于总体回落趋势。本次地方两会中,除辽宁、江苏棚改计划目标小幅上升外,多数省份大幅下调,三地降幅甚至超过50%(如北京计划下降51%,河南计划下降70%,山西计划下降74%)。我们预计,伴随棚改刺激的消退,三四线城市需求将有所降温。
看点4:稳就业成“头等大事”,就业政策有三大方向
稳就业成各地的“头等大事”,也凸显了就业形势严峻。地方两会均强调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推动就业创业、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等等。的确,根据我们在前期报告《寻找更靠谱的就业指标:一个“三主线轮动”的跟踪框架》提出的就业跟踪框架,前瞻指标指向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总体较高,表现为工业企业盈利增速趋势下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增速趋势下行,我国城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降幅收窄,未来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可能仍要增多。同时,若从岗位供求状况来看,虽然当前岗位招聘需求总体大于市场求职申请人数,但事实上与2017年相比,2018年就业市场景气程度明显回落,预计景气度回落趋势在或将延续。
各地关注重点人群就业以及职业技能提升。我国已将“稳就业”置于“六个稳”之首,且2018年底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以及“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从重点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大部分地区均顺应这一号召,“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方向上存在三个特点:第一,重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工作;第二,将就业和创业联系起来,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第三,强化职业技能提升,并提倡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实现更加灵活的就业。
看点5:向改革要活力,国企改革、财税金融改革有望突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83项改革方案;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土地、市场准入、社会管理等领域改革。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随着政府高层、官方规划相继强调改革的战略重要性,各方对改革的期许愈发强烈。维持我们年度报告的观点,国企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资本深化等改革方向值得关注。
对应到本次各省两会,多省提出重点领域改革任务,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省市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和“财政金融改革”的重要性。除以上两点外,部分省市还提出了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其他改革要点,如四川省“电力体制改革”、山西省“能源革命综合试点”、黑龙江省“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河北省“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等。我们认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有望“倒逼”各项制度改革进程,从而提升各市场主体的活力。
看点6:新经济提速,关注新基建等四大方向
新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是未来带动我国经济回升的一大重要推动力。2018年底闭幕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集群,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来看,2018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走高也与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密不可分,背后的主因大概率是技术改造和新旧动能转换。往后看,技改力度的加大也将托底的制造业投资增速。
具体到各个省份,两会透露出各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新经济”相关行业发展的决心,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侧重基建方面,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着力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如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16.600,0.21,1.28%)、新材料、现代医疗医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等。四是鼓励科技创新,包括而不限于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人才引进计划、新建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目标等。
看点7:关注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村消费升级可期
乡村振兴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上,综合来看,各省将集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改造厕所、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二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包括完善公路、配电网、物流、其他综合服务平台等。对应地,我们认为农村的改造需求将提升环保和建筑类公司的订单需求,可能是增量需求的一部分。此外,发改委1月29日发布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其中提到“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拉动城乡消费联动发展”,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有助于挖掘农村网购和旅游的消费潜力,从而带动全国消费的增长。
看点8:多措并举稳民企,民企盈利有望再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2018年10月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诸多利好民企的政策:包括央行的定向降准、扩充合格担保品范围、MPA新增临时性专项考核、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动态考核口径调整,央行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券商资管计划和地方政府纾困基金双管齐下等。在就业方面,国家也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就业稳定,例如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鼓励各地优先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低费率的担保支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可分别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和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在政策“呵护”下,民企盈利情况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好转。截至2018年12月,规上国企利润增速为12.6%(2017年同期为45.1%),仅高出民企0.7个百分点。归因看,应是与 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去产能开始放缓、去杠杆转为稳杠杆,加之国家多措并举稳民企有关。
具体到各省两会,各地明显透露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例如四川省“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0条措施”、河北省“实施民营经济‘百千万’提升工程”、河南省提出“消除民营企业在准入许可、工程投标、银行融资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吉林省“落实民营经济发展40条和配套政策”、陕西省“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向民企开放”等。我们预计随着财政、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叠加各种制度建设的完善,民企融资渠道有望进一步被拓宽,营商环境有望迎来改善,民企盈利也有望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