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考升学网 > 观后感大全 > 正文

学生抗战影片观后感汇总

更新:2023-09-20 03:11:58 高考升学网

 观看抗日电影观后感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抗战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车南站拥挤的人群中,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大约三岁的小男孩正准备上火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声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骚动起来“轰-”人们的前方已经冒起了浓烟。只听见有一位年轻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轰炸到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时间车站里只能听见妇女的尖叫声、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声。慌乱中,年轻夫妇与三岁孩子挤散了。年轻夫妇的随身行李也不见踪影了。“轰-!”又一个炸弹从天而降,铁轨断成两截,断裂的铁轨向上翘着;天桥塌下来,只见桥上的行人跌落下来。他们张着大嘴,大声的求救声被淹没在隆隆的炸弹声中。几秒钟的时间,昔日人来人往的上海火车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声还在不断的响,人已经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离铁轨比较近的一块空地上,一个三岁小男孩坐在满是血污的地板上哭着。旁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一连几个炸弹还在小男孩的身边发出巨响。这个小男孩的未来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现在,虽然人们已经步入21世纪,但地球上还有许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战争,使别的地区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我们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痛苦!

  一•二八淞沪抗战观后感

  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出动最强大的兵力和新式的军事武器,向上海闸北大举进兵,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的暴行,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率领下,不惜违抗国民政府的命令,坚决抗敌。

  在一块展板上,我看见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两名日本官兵强行拖走一名中国市民,那个中国市民挣扎着,眼里充满了死亡的恐惧;另一张是一位中国军民视死如归的坚毅神情,大刀就架在他的身后,但他却一点也不向敌人屈服。看到这些,我的心也愤怒起来了,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起来吧!

  当时正是大冷天,但十九路军的三万官兵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抵抗,不少人脱掉上衣,挥舞大刀,和日本鬼子展开肉搏战。随后,上海市民自发组织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信队、运输队和募捐队,万众一心,支援抗战。看到这些,我深深地为上海军民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顽强抵御敌人,不管敌军是自己的多少倍;因为,他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枪林弹雨,保家卫国。

  我觉得中国军民就是靠这种顽强不屈、团结战斗的精神,才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经过三十多天的激战,日军始终无法占领上海,5月5日,签订停战协议。在淞沪抗战中牺牲的一千九百多名英勇的官兵,永远令人怀念。

  我亲耳听过蔡醒民爷爷(蔡廷锴的长孙)给我们讲的抗日故事,我亲手给仍然健在的十九路军战士带过红领巾,原来历史不曾远去,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观看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展览,更让我明白今天的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样的美好生活。

  你是否知道,因为十九路军烈士的大多数人都是广东人,再加上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也都是广东人,所以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就建在广州?你是否知道十九路军烈士就长眠于我们水荫路?你是否经常仰望“碧血丹心”的凯旋门?你是否清明时节给十九路烈士敬献鲜花?

  请你和我,都不要忽视这段就在身边的历史故事,了解它,记住它,就是最永恒的纪念!

  《我的抗战》观后感

  《我的抗战》可以说是口述历史,通过采访一些抗日老战士或其子女,来回顾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该片中的主人公很多为普通战士,并且讲述的应该是真实的历史,不象电视剧那样,演的大多为当官的,剧情也夸大太多。

  在8年抗战中,很多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成了难民。那时候,中国空前的团结。在敌强我弱、武器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只好拿人筑成长城,以空间来换取时间,尽管三分之二国土沦丧,依然坚持抗战。那时候,很多人不仅面临死亡的威胁,还经常忍饥挨饿。

 在《我的抗战》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两个情节:

  1、李敏,一个十四岁的东北抗联战士,在突围时与敌人相遇,在经过短暂而血腥的战斗之后,很多战士牺牲,部分人伺机冲出,这其中包括李敏。李敏走在前头,后面跟着几个抗联女战士。走着走着,李敏发觉不对劲,在齐膝深的雪中费力转身往后看,发现几个黑点,还发现了敌人的骑兵---后面的战士被俘了。她赶紧躲入一树丛中,往雪里边钻,能钻多深钻多深,这时她已顾不上冷了。敌人上来了,她的心跳到了嗓子眼。还好敌人没有发现她。确信日伪军走远后,她爬了出来。在路上捡到了一只老鼠,她把它放进了口袋里,她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饿的时候只有雪。东北,天黑的早。她忽然听到了狼叫声,并且不是一只,她很害怕,心想,今天晚上估计自己要做狼的美餐了。忽然她想到别人教她的,碰到狼后敲击树可把狼吓走。她拿起树枝使劲敲起树来,狼果然被吓跑了。她到了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带,烧着了火,将刚才拾的老鼠烤了烤,吃了,她觉得很香。(如果现在你发现在你碗里,有一只老鼠,不仅你吃不下去,原先吃的也会吐出来。)在树林里强捱了一夜,天亮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个小屋,她跑向那个小屋,想暖和暖和,休息休息,但快到跟前时,一个日本人出来了,她胡乱打了一枪,掉头就跑,敌人没有追上。找了几天,她终于找到了其他的抗联战士,战士们向她迎过来,而她终于支撑不住,晕倒了。

  2、一名战士(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叫什么名字都忘了)被日本人俘虏后,敌人严刑拷打,逼他说出情报,他没有说。最后敌人决定处死他,时间定在1945年8月14日。这一天,首先是他的战友被带了出来,执行了绞刑。他还记得他的战友临走时,对他说,我先走了。轮到他时,那天行刑的喝多了,晚来了一个小时,时间改在了第二天的下午。(处决犯人一般在下午2点到4点。)不知他是以怎样复杂的心情度过的那一天。谁知第二天中午时,太阳旗降下了,日本投降了,战俘都被放了,他获得了新生。以后他把8月15日作为自己的生日。

  日本投降后,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中国没有索要赔款。据说是周恩来认为,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责任应由日本政府来负。而如果索要赔款,就会转稼到日本老百姓头上。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很不赞同。日本是由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组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它们隔裂。日本兵有几个是贵族子弟?还不都是普通老百姓。不仅应让日本赔,还应该让他赔个倾家荡产,使他永无侵略他国的能力。

  为在抗日战争中死去的300万将士和2000万人民致哀。


最新图文

学生学习罗阳的事迹和精神

时间:2023-09-16 04:0:39

初中生观看小兵张嘎的观后

时间:2023-09-16 22:0:24

中学生电影英雄儿女观后感

时间:2023-09-19 23:0:42

大学生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

时间:2023-09-14 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