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今天是高考的最后一天。今天过后,就是研究志愿填报的时间。
高考志愿填报绝大多数指导者都会给出“冲一冲”、“稳一稳”、“保一报”的建议,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每年都有考生因为照搬了这一点而出现失误。
平行志愿的核心是:如果某考生第一志愿是清华大学,第二志愿是复旦大学,当考生第一志愿清华大学落榜后,接着为该考生投第二志愿复旦大学,这样的规则保护了高分考生的选择权利。这样就造成了考生有这样一个思维误区,反正我第一志愿投档不成,接着就看我的第二志愿,六个平行志愿,前两个志愿就可以去“冲”,中间两个志愿去“稳”、最后两个志愿就去“保”。
这种思维的误区在于:分数越高的学校就是更好的大学,所以填报的思路就变成了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去冲分数更高,更好的学校,其实单凭录取分数线判断学校好坏,是有失偏颇的;第二录取院校分数在20分上下的院校,基本上是同一档次的学校;第三院校称号,别说双一流、985、211等,和就业没有绝对关系。
那么怎么运用好“冲、稳、保”三原则呢?
考虑三个问题:一、以什么为优先原则?二、你的承受能力?是选择风险型、稳妥型、保守型的天保原则。三、目标院校的大小年问题。在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下,只有选择了“院校优先”和“”风险型“”的考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选择“专业优先型”和“稳妥性”、“保守型”的考生不适用。
先说“冲一冲”,考生报的志愿高于自己成绩若干分的院校,其实就是在赌大小年,研究高考录取中的大小年现象,这就要仔细研究多年的招生计划、政策等,搞清楚它的成因,波动曲线、分类、规律、发展走向等,风险大,使用需谨慎。
再说“稳一稳”,在平行志愿中考生选择的志愿基本等于高考分数的院校。这时候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服从调配”,如果不服从调配,就有可能投不进去,即使投进去了,也许你心仪的专业分数高于你的考分,就有可能退档的风险。如果服从调配,那就有可能调剂到你不喜欢的专业去。从某种程度来看,冲冲我用都属于“风险型”。
再说“保一保”,这个层级的志愿基本选择是低于自己的高考分数,一般以20左右为宜,作为保底使用,基本能录取。
“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三者的关系是:“冲一冲”有可能冲进目标院校,有可能冲不进去,冲进的后果,有两个,录取到心仪的专业,或被调剂到别的专业。冲不进则不要紧,计算机马上检索“稳一稳”。
“稳一稳”有可能稳得住。进了目标院校,也有可能稳不住,进不去,进了的后果也是两种可能性,进不去计算机马上检索“保一保”。
一般来说,“冲一冲”、“稳一稳”都没被投档,到了“保一保”基本能保证被投档和被录取。
志愿填报每种类型,各有利弊,每个考生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进行衡量,做好“知己、知彼、决策”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志愿方案。
平行志愿之间的分数梯度问题,有间隔10分,5分,3分、2分的多种做法,也没有定论,但是之间必须存在梯度,这个梯度可以是院校之间的分数,差距也可以是院校间的地域差异,在一本线上20分左右的考生梯度,可以是分数、地域,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在一本线上10分及以下的考生,梯度最好是地域。